从所列表中可以看出各相关系数均在1~0.99之间,强相关性说明材料粒度分布的分形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脆性材料,实验表明,在冲击粉碎方式下形成的粒度分布,都呈Gaudin-Schumann分布[5],而此分布本身就是分形分布。G-S分布可由一个简单幂律关系表示,即:
分形理论主要是研究不可积系统(即分形系统)的自相似性,分维则是描述这个系统的复杂、不规则程度。如将材料粉碎后所形成的颗粒全体作为一个系统,显然满足G-S分布的颗粒系就是一个不可积的分形系统,而粒度分布的分维值也就反映了该系统物质组成的结构特征。
由G-S分布的m值意义和实验分析数据可知,粒度分布的分维值能表征颗粒组成的集中、均匀特性。从表1,3中的计算结果看到,表示颗粒分布离散程度的变异系

,其分维D也越小,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作者对表中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

相关系数r为0.974。
因此粒度分布的分维值可以作为描述分布离散趋势的良好测定数,即分维值越小,分布的离散趋势越小,颗粒的均匀程度越好。
4.3分维D与材料脆断强度σc的关系
大多数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与其内部细观结构密切相关,其中材料脆断强度σc就是一例。对不同的试样,即使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其σc值仍呈现出很大的分散性。这是材料本身结构中各种缺陷分布无序性的必然结果,故需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处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脆性材料的损伤断裂是个分形,具有很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在此应用统计断裂力学的zui弱环原理,从理论上探讨材料脆断强度与裂纹分布或颗粒粒度分布分维之间的关系。
zui弱环原理:考虑由n个环组成的链。设每个环在应力为σ时的断裂慨率为F(σ)。假设zui弱环的断裂导致整条链的断裂,则应力为σ时整条链的断裂概率为:

假设:(l)材料是各向同性且统计均匀的;(2)zui危险裂纹的失稳扩展导致整个试样的断裂。若一条裂纹引发的断裂概率为F(σ),含有n条裂纹试样的断裂概率Pf(σ)的由式(18)决定。
根据式(l)有裂纹尺寸的分布函数:

式中F(a)为裂纹尺寸小于a的数/裂纹总数。
裂纹密度函数为:

由于P=P,得一条裂纹在应力σ下引发断裂的概率为:
其中ac为σ下的裂纹失稳扩展的临界尺寸。
脆性断裂临界应力为:
式中:Kc。为断裂韧度;对于平面应力状态,β=1;平面应变状态,,v为Poisson比,故:

试样在应力σ下的断裂概率:

取材料断裂强度σc为强度平均值,由概率论:

根据式(25)得:


利用Gamma函数


由式(28)可知,材料的脆断强度依赖于分维D,事实上,Kc也随D而变化,其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实验表明,Kc随分维D的增大而增大。
4.4由粒度分布曲线外推估测级配
目前细颗粒的测量还存在着许多间题,特别是当粒径小于1μm时,从前面分析中可知,脆性材料在冲击粉碎方式下得到的粒度分布以双对数坐标表示时,一般成严格的直线关系,这一性质为细颗粒的估测和扩大分析仪器的测童范围提供了实用依据。即在标度不变范围内,从粒度分布细端外推曲线上的一个单点就能确定小于某一粒子尺寸颗粒的质量累积百分率。因此,只要颗粒粒度分布曲线的线性相关性好,就可以从曲线中确定或外推估测其级配。
5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由于脆性材料内部中的微缺陷分布和演化过程具有较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导致了材料在冲击粉碎方式下形成的颗粒,其粒度分布均表现出分形分布。分维D∈(1,3)是表征这种分布空间结构的参数,即D愈小,颗粒的均匀程度越好。
(2)G-S分布的均匀性系数m与分维D之间存在着确切关系,这说明,m并非只是表示分布的一般参数,同时还是材料结构中缺陷分布不规则性的度量,其数值不但可以通过粒度分析来测定,而且还可以方便地由几何途径来确定。
(3)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质强烈地依赖于其本身结构中缺陷分布的不规则程度,而这种不规则程度可由分形几何很好地定量描述。
(4)在一定标度范围内,由颗粒粒度分布曲线可以外推估测其级配,从而为细颗粒的测量提供了实用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和平,陈至达.岩石材料裂纹分叉非规则性几何的分形效应.力学学报.1989;21(5):613
[2]董聪,何庆芝.微裂纹演化过程中分岔与混沌现象的描述及若干问题探讨.力学进展,1994;24(1):106
[3]谢和平,高峰.岩石类材料损伤演化的分形特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1;l0(l):60
[4]陆厚根.粉体工程导论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160-213
[5]Allen T .颗粒大小测定,第三版(中译本).喇华璞,童三多.施娟英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644~645
[6]Turcotte D L. Fractals and fragment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6;91(132): 1921
[7]Mandelbrot B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W H Freeman Company, New York, 1983: 74~155
[8]Feder J. Fractals,Plenum Press, New York, 1988: 11~103
发表的时间:2000年04期
刊物名称:硅酸盐学报
页码 :8页